解決問題,別管大白鯊

作者: 大衛.尼文
出版社: 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
内容简介

引言

故障的大白鯊,是問題還是恩賜?

年輕導演肩上的壓力始終沒減輕過。

他燒光了製片公司的錢,也快要把工作同仁的耐性給磨光了。

每天收工後,他在小螢幕檢視當日拍攝成果,卻越看越糾結。有時一整天的辛勞竟找不出一個可用的畫面。「老實說,我們越看越擔心。」擔任攝影指導的比爾.白特勒回憶道,「真的出問題了。」

問題的關鍵很簡單:搞不定領銜主演的那位明星。如此而已。演藝界常用的人情手腕——好比金錢、恭維、獻媚安撫——對這位挑大樑的主角而言,竟是一點效果都沒有。

日復一日,史蒂芬.史匹柏坐在黑暗中,看著這一天是如何地又浪費了。他正在執導的這部電影,是他和一家大製片公司合作的第一部作品。製片高層的疑慮早就傳進了他的耳朵,他自己也是滿心擔憂,加上製作預算嚴重透支,讓他覺得這恐怕不會是他的第一部主流作品,而是最後一部。

說得更精確點,要為這位難纏大明星負責的人就是他,因為是他決定要在《大白鯊》這部片子裡起用這隻機器鯊魚,準備把它塑造成海中的凶殘野獸,好把觀眾嚇死的。現
在可好了,鯊魚老兄不肯游泳、不肯咬人,甚至連浮上來拍拍水都不肯。

本書標註1234數字系統者為參考文獻

製片團隊並不是沒盡心。這隻鯊魚——綽號布魯斯,用以紀念史匹柏的律師——其實是一部精密的巨型空氣動力機,用長達四十五公尺的管子連接著水面上平底駁船承載的壓縮機,而且驅動時必定動員大隊人馬:管魚鰭的、管眼睛的、或管嘴巴的。同時,它是由經驗最老到的道具專家所設計——此人最有名的作品,正是《海底兩萬疇》(20,000Leagues Under the Sea)的那隻超大烏賊,影史上公認最駭人的海洋怪物之一。

不過,像是故意搞笑一樣,這隻鯊魚卻是個失敗。它完工時是在加州的淡水槽測試,接著運到麻薩諸塞州的濱海小鎮,也就是電影的拍攝地,然後海水的腐蝕力就開啟了製片團隊的崩潰時刻。機械鯊魚損壞得越來越嚴重,不聽控制,要動不動的,難得靈光一下來配合拍攝就必定會故障,於是每一天都有哪裡要修、要換零件,或是因斷裂而需要焊接;就連它的人工魚皮都不牢靠,竟然吸水發脹,害它從凶惡的鯊魚變成了一塊超大棉花糖。

「反正它就是一直壞一直壞一直壞。」該片製作人之一的畢爾.吉摩說道。李察.德雷福斯在片中飾演海洋學家,他清楚記得自己常常站定位了要開拍,然後卻只聽見工作人員的對講機裡不斷傳來「鯊魚沒動靜……鯊魚沒動靜」的驚慌呼叫。

即使是在鯊魚肯動的那些日子裡,它也是又慢又吵。「慢到能讓你爬上岸弄乾身體,先吃個三明治再等它追過來。」《大白鯊》的攝影師米高.查普曼說。

花了好幾百萬美元,耗費好幾個月,他們找來最好的機械專家,卻只讓史蒂芬.史匹柏看到這部作品殺青的希望越來越渺茫……不過就是一部講鯊魚的電影,偏沒有鯊魚可入戲。

捧著一條破爛大白鯊,史匹柏眼前的大問題有幾個不漂亮的選項:他可以繼續把可用的資源都耗下去修理它——很有可能就看著自己把錢跟時間一併燒光而片子胎死腹中;或是乾脆扔了它,重新做一條更好的——然後永遠等不到此片重新開拍的機會;他還可以用這條破鯊魚繼續撐下去,裝幾條透明電線或隨便什麼能讓它乖乖配合的道具——接著劇組破產、他被炒魷魚,或拍成一部笑死人的爛電影,將心血和前途推進爛片紀念館供人嘲諷。

這本書講的是,遇到問題時該怎麼做。而研究顯示,人在大多數時候都先去鑽研問題本身。判斷每件事都先看它是不是問題,用名為「限制」的框框來界定可行性;如此多方面檢視問題只得到一個結論,那就是現有的各種可能性都會換來不同形式的失敗。就如同你盯著太陽看便看不到它旁邊的天空,當我們只顧盯著問題看時,也看不見別的東西,更別說是解決方案了。

史蒂芬.史匹柏就不那麼做。

儘管劇本一開頭就寫了個鯊魚攻擊泳客的特寫鏡頭,而且分鏡腳本到處都畫著鯊魚的身影,史匹柏卻不執著於這具機器鯊魚的故障問題,反而把它視為重新構思整部作品的契機——他索性來個逆向思考。

「我當時想:如果是希區考克在這種狀況會怎麼做?」史匹柏解釋,「好,假設這是驚悚片而非怪獸片,那我乾脆就拿海平面來大作文章,我讓你在水裡走路卻看不到腳,腰部以下都看不到。你的腳邊會有什麼?會有你看不到的東西。看不見的,才是真正令人懼怕的。」

從這個念頭,他見到了解決之道:就拍一部沒有鯊魚的鯊魚電影吧。史匹柏的這個企圖,是發揮在設定觀眾的視線高度,以及約翰.威廉斯那令人難忘的經典配樂中——於前者,他讓觀眾的視線切齊水平面,一半看到水上,一半看見水面下;於後者,他形容是「擋不住的脅迫之聲」。如此營造出精確、無與倫比的世紀恫嚇。鯊魚不再是每個場景的中心。直到影片的第八十二分鐘,才有鯊魚的全身入鏡。「結果,你看見的越少,感受的越多,」史匹柏說,「等於是邀請觀眾帶著種種想像進到影片裡,而他們的想像力促成了這部電影的成功。」

「在那個當下,他被迫發明出另一種拍攝手法,」李察.德雷福斯懷著敬意說道,「就是暗示鯊魚的存在,因此把一部平凡的電影變成偉大作品。」

此舉奏效,觀眾跟影評人都稱史匹柏是天才導演。評論家法蘭克.瑞奇也讚頌這個創意,說「《大白鯊》裡最駭人的橋段,就是讓你連鯊魚都看不到的那些場景」。觀眾的支持使《大白鯊》的票房打破當時影史紀錄,也讓好萊塢開始重視夏季檔期。此片的名聲歷久愈盛,不只被美國電影學院喻為美國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,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永久保存為文化財產。

在當務之急的背後,做退一步的思考和努力,讓一部製片公司眼中的二線恐怖片,躍升為當年夏天的話題大作,其光芒甚至掩蓋了同樣賣座的《國際機場一九七五》(Airport1975)和《興登堡遇難記》(The Hindenburg)。

這是一本有關問題的書,但更重要的,它是一本有關解決之道的書。書中的道理很簡單也很清楚:假如我們先去找問題,讓問題決定接下來的通盤行動,那我們難免要遭遇失敗,但若能把問題放一邊,直接尋求解決方案,我們就能突破所有的限制。事實上,在大格局、大成就的故事裡,問題的修正往往只是一個小註腳。你知道,後來根本沒人問過史蒂芬.史匹柏當年為何不想辦法換一條更好的鯊魚。

找方法——看似單純,卻也像是我們面對生命課題時的一種逃避手段。我們所學、所受的教育,心中最原始的衝動,以及需要協助時所尋求的每一項資源,都要我們相信:遇到問題時就該把時間、精力和注意力都放上去,要更努力、更深入核心,並且用全副力氣去對抗它。要是史蒂芬.史匹柏當時這麼做,只怕那鯊魚跟他的電影都直接沉海去了。

本書有許多真實的人物,面對真實的考驗——藉由這些故事和道理,你會發現,無論你在工作、家庭和人生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,只要願意先找方法而非先死盯著問題瞧,你都有能力解決它。而當你這麼做時,問題就不再可怕。畢竟,就像史匹柏說的:「鯊魚故障,其實是老天給的禮物。」

相关文件下载地址
©如无另外标注,通用访问密码:1509
0

网站公告

请按Ctrl+D收藏网站